高鹗,字东篱,河南项城人。早年留学日本,曾在《东京时报》、《大阪朝报》等刊物担任记者工作。1892年回国,公推他为《官场现形记》的续作者。明清小说写作方兴未艾的时期,创作了《红楼梦》的续篇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(简称《脂评》)。
高鹗的《脂评》被外界称为“曹雪芹之外的红楼梦”,在揭露清朝官场黑暗、寄予人类幸福进程、曹雪芹想说而没说的秘密中完成了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,独树一帜地为《红楼梦》添了一笔灿烂的色彩。
高鹗曾经在笔会上说过:“我先在钞本上找过曹雪芹留下的这些底稿,看了这个故事的结局。我想,这么好的套话,细心读者总能在字里行间中,特别是在结语中,发现结局的预示。我不同意有人认为曹雪芹没写出来结局,西方的剧作最爱有这样的安排,就是剧末一定有个急转,才是完美的结局,这其实是欺骗读者。对于《红楼梦》这样的巨著,就像一个国家,其他的人都可以看看过过嘴瘾,领个钱处处长,只有作者不能退休,他总得给他的故事完结一个圆满的局面。在这一点上,曹雪芹是有这种决心,他的人物被整个大环境、个体命运,包括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,组合成了一个千丝万缕、脆弱无助的状态,当这种状态走向即将被毁灭的时候,这个故事才有了它的另一半,才有了它的意义乃至它的结局。根据这个想法,我先将底本中出现过的、有用的一切,整理出来。一个基本的思路已经由曹雪芹给出,其余的更多准备在整理中出现。我需要一个像组合乐一样有条理性的写作过程,漂亮的业绩证书,还有一个可以永远吵嘴的理论基础。在无数的‘根据底本再写’的门外,这是我要做的《石头记》的写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