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,“过眼云烟”,它的成因和故事大家是否了解?这个成语只是一个字面上的想象,没有具体的事件故事可以提供参考。许多学者对这个成语的成因有着不同的解释,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:
1、这个成语最早形成于南北朝时期,那时的建康(今南京)城,居住着一位与高僧有交情的人,每次有宾客前来,他都要请这位高僧作陪。一次,他请一位有名的人物到家中做客,而高僧刚好外出化缘,他慌乱之间就请一位伙计替代高僧,但是这位伙计不懂佛法,也不会诸般仪轨。那位名人虽然提出异议,但该主人仍然强行安排这位伙计继续作陪,而那位名人则提前离席而去。从此以后,这个主人立誓不再找这位名人当客人。之后,这位主人便变得清高孤僻,不再问世事,不再参加任何聚会,任何繁华与荣光都不再动他,就像过眼云烟一般。
2、成语来源介于明清之间。相传,一位官员赴任前来到一所寺庙投宿,晚上放松神经时,眼睛望到窗外,外面轻纱般的烟雾似乎不再有。这就是“过眼云烟”的由来,“云烟”是北方方言,意思是突然消失或突然变化的意思。这位官员在文化程度较高的时代,对于寺庙里空灵之境感到难以忍受。他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失望,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。
无论是哪种解释,成语“过眼云烟”的含义,也大体一致: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就是指时间的飞逝,事物的渐渐消逝,转瞬即逝,不可再见,就像烟雾一样飘散消散,不留痕迹。反映了人们对于时间和生命的感伤与反思,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。